是利用氨氣在加熱時分解出活性氮原子,被零件吸收后在其表面形成氮化層,同時向心部擴散。氮化通常利用專門設備或井式滲氮爐來進行。氣體滲氮在1923年左右,由德國人Fry首度研究發展并加以工業化,目前滲氮從理論到工藝都得到迅速發展并日趨完善,適用的材料和工件也日益擴大。由于經滲氮處理的制品具有優異的耐磨性、耐疲勞性、耐蝕性、耐高溫性、抗咬合性、抗大氣和過熱蒸汽腐蝕能力、抗回火軟化能力,并降低缺口敏感性,與滲碳工藝相比,滲氮溫度比較低,因而工件畸變小,已成為重要的化學熱處理工藝之一,廣泛應用于機械、冶金和礦山等行業的齒輪、凸輪、曲軸、工具、冷作模具、熱作模具等零件和產品的表面處理。
(1)模具熱處理盡量選真空熱處理,以獲得最小的變形量。
(2)模具可采用拼接結構,分成小塊就好熱處理了。最好用慢絲割,精度高、光潔度高、變形小。間隙有保證,毛刺會小的。看看你的設備精度是否很差。
(3)切邊毛刺大除了上面的幾位提到的,我認為凸模單邊受力,強度不夠可能性大。是否凸模太單薄?是否設計靠刀?還有板料熱處理后有殘余應力,線割后會出現變形,可以考慮較大的線割孔預先銑出再熱處理,留3~4mm線割。
開發適應高速鋼熱處理的高壓氣淬爐速鋼刀具鹽浴淬火對社會的危害及環境污染有目共睹。為了響應國家節能減排號召,不少工具廠應用真空淬火比較成功,也比較成熟,但也有些單位反映真空淬火冷卻速度不夠快,有碳化物析出,影響刀具質量,同時反映真空淬火刀具硬度不夠高等。國內有數百臺高溫鹽浴爐,都改成真空淬火難度很大,特別是拉刀、大滾刀等大型高速鋼刀具淬火。
那么,熱量是如何產生的呢?設備輸出的交變電流,通過電感線圈(感應圈)轉換成交變磁場后,作用于處于電磁場中的金屬工件(或石墨)上。這時在工件中便會自然地產生許多閉合的旋轉電流(渦流),該電流極大(相當于短路電流).由于電流具有熱效應(Q=I*I*R*T),所以自然會產生了很多的熱量。另外,工件內部還存在著一種磁滯損耗,它也會使工件內部產生一定的熱量。因此,工件便會在極短的時間(多以秒計)內急劇升溫.如果需要,可使任何金屬材料達到熔點,石墨達到升華。根據設備所輸出的交變電流的頻率高低不同,可將感應加熱技術按工作頻率分為五類:低頻感應加熱,中頻感應加熱,超音頻感應加熱,高頻感應加熱和超高頻感應加熱。